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黄山站长网 (https://www.0559zz.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动态 > 正文

“不造车”的华为再次造华为

发布时间:2022-06-08 16:37:33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互联网
导读:过去的一年,华为的求生之路并没有外界想得那么容易。 受射频芯片断供影响,去年华为发布的旗舰机型P50系列只有4G可用,高端手机市场进一步收缩。另一方面,华为汽车相关业务的增长似乎也没那么理想。根据乘联会数据,2020 年4月到10月,赛力斯SF5的销量总计
  过去的一年,华为的求生之路并没有外界想得那么容易。
 
  受射频芯片断供影响,去年华为发布的旗舰机型P50系列只有4G可用,高端手机市场进一步收缩。另一方面,华为汽车相关业务的增长似乎也没那么理想。根据乘联会数据,2020 年4月到10月,赛力斯SF5的销量总计不足6000辆。
 
  压力之下,华为仍然在去年年底带来了一场全新的新品发布会,发布了折叠屏新机P50宝盒、华为WATCH D只能手表以及首款鸿蒙汽车AITO问界M5等诸多产品。舞台依旧华丽,余承东依然自信,而华丽的演出背后,华为也面临着更艰难的生存环境。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两年的战略,用“一切为了生存”来形容更为贴切。最近华为发布的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因荣耀分拆和终端销售的下降,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减少32%至 4558亿元,预计2021年销售收入约6340亿元,同比下滑约28.8%。
 
   在品牌方面,华为一直都是自带光环,但品牌光环不是万能的解药。
 
  智选的本质,其实就是渠道+品牌的赋能,在华为的品牌光环下,实现短期的增长其实并不难,这也是为什么赛力斯SF5加入华为智选之后,销量迅速增长。不过,增量市场的竞争品牌法则大于技术法则,存量市场的竞争,技术法则大于品牌法则。后来赛力斯SF5销量的下滑,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赛力斯SF5的累积销量仅为6997辆,与此前余承东喊出的年销500万的目标相去甚远。
 
  销量数字似乎说明小康集团可能并非华为入局汽车赛道最佳的选择。此前,华为内部对双方的合作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
 
  据《腾讯深网》报道,一位不久前离职的华为管理层谈及目前华为与车企的合作现状时表示:“劳斯莱斯的引擎放到拖拉机上,肯定还是拖拉机,不是劳斯莱斯。”
 
  “小康集团更像是华为的代工厂,华为汽车更像是有实无名,但小康集团在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可能还不够,无论是在生产质量控制还是经验上,与主流国产厂商还有一定的差距。”一位汽车行业内人士透露。
 
为的目的,更多是做一个平台生态,未来接入鸿蒙智能座舱的汽车越多,鸿蒙生态也就会更完整,新能源汽车产品带来的技术附加值也就越高。
 
  在路线上,华为选择了三种方式:
 
  一是在软件层面的生态拓展。
 
  目前,华为也在不断拓展新的伙伴,目前除了赛力斯SF5,比亚迪汉、沃尔沃XC60都搭载了华为HiCar,而且华为也与奔驰达成合作,在新一代的S级上搭载HMS for Car。整体而言,这类拓展合作程度相对较浅,华为更像是车联网技术供应商的角色,更多的意义可能在于车联网端的入口价值和流量价值,技术附加值相对有限。
 
  二是软硬件一体化供应。
 
  华为与小康集团的合作就是例子,华为提供包括HiCar、DriveOne 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电机控制器、激光雷达等软硬件供应,深度赋能产品。
 
   这类合作对于在汽车赛道中缺乏竞争力的中小主机厂很有吸引力,但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主机厂来说,这样的方式很难接受。就像上汽集团董事长的陈虹说的:“这好比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成了灵魂,上汽成了躯体”。
 
  三是为车企提供包括鸿蒙车机与自研车载计算芯片在内的全套 HI 解决方案。
  对于华为来说,情况也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随着造车新势力品牌中,特斯拉、小鹏、蔚来等品牌交付量的飙升,行业的头部效应也会越来越明显,留给鸿蒙生态的市场空间也在缩小。
 
  长期来看,新技术的丰富度和成熟度才是支撑华为长期增长的关键,华为技术实力和品牌实力都不弱,这可能会在未来的竞争中有一些优势。
 
  科技企业竞争的下半场,华为翻身的机遇在哪?
  首先,以海思为核心的高端新品的设计能力和制造体系。
 
  这几年,华为其实一直都在尝试保留海思完整的高端芯片设计能力,这意味着在高端芯片领域,华为仍然有翻盘的机会。
 
  一个事实是,芯片制造行业进步越来越小,摩尔定律接近失效,制程的进步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于量子隧穿效应的物理定律,芯片制程逼近极限,这导致英特尔、英伟达等芯片企业一直在技术上“挤牙膏”。
 
  换言之,芯片行业中其实存在着技术上的“苟且红利”:制程技术进步缓慢主流大厂都在“苟且偷生”且疫情影响下全球缺芯严重,后来者反而有更多的赶超机会。
 
  实际上,在芯片制造有可行的落地方案之前,华为似乎在尝试通过“设计授权”的方式来保存海思的人才、技术实力。
 
 
 
  从华为的动作来看,无论是推出搭载华为核心技术能力的AITO问界M5还是最近传出与大众合作创立合资公司的消息,华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不断扩大技术、生态上的影响力。
 
  一来可以继续做大鸿蒙的生态蛋糕,继续拓展在技术生态以及应用生态端的想象力,二来以鸿蒙为核心的技术生态扎根产业越深,华为整体的AIOT的生态能力也就越安全,越不容易受到制裁等外部因素影响。
 
  最后,以基础学科投资为核心的,在技术上的持续创新能力。

(编辑:黄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