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们的数字孪生,可以带我们到达元宇宙?
发布时间:2022-06-08 17:11:00 所属栏目:动态 来源:互联网
导读:元宇宙被坐拥35.8亿月活用户的Meta(原Facebook)带火之后,微软、英伟达、腾讯、字节跳动等中外科技巨头们也接连入局。 其实,自1992年元宇宙的概念被提出至今,人们在理论和商业化两方面的探索就从未停止。清华大学《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综合
|
“元宇宙”被坐拥35.8亿月活用户的Meta(原Facebook)带火之后,微软、英伟达、腾讯、字节跳动等中外科技巨头们也接连入局。 其实,自1992年“元宇宙”的概念被提出至今,人们在理论和商业化两方面的探索就从未停止。清华大学《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综合各方的探索,对元宇宙作出了如下定义: 现实与虚拟世界相互交融,最终超越现实世界 ,是元宇宙的核心,为搭建起这个世界,需要大量技术手段作为支撑。作为连接虚拟和现实的物联网,能为元宇宙做些什么,又存在哪些隐忧? 元宇宙无论是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哪种交互路径实现,首先需要的是仿真能力,可以带给用户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综合感官的逼真体验。 数字孪生不仅可以利用丰富的物联网传感器设备所采集的实时数据,通过数字化映射在虚拟空间中搭建房屋、汽车、道具等基础场景的仿真镜像,而且通过实时监测、仿真模拟、XR交互等可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有效治理。 对于城区里出现的问题,现场管理人员会佩戴AR眼镜前去处理,城市中各种传感器的信息会通过物联网和5G网络传输到AR眼镜内,观察不同的物体,会自动显示相对应的信息。 在全景平台上,通过AI对实时数据、影像、仿真模型等进行分析、模拟、评估和推理,实现对城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违章违法事件等情况的自动预警和预判。 虽然数字孪生诞生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在在智能制造、远程医疗、自动驾驶仿真训练等场景已有很多应用,被称为是“工程师的元宇宙”,但物联网作为数字孪生虚实融合的关键,《智能相对论》看到,我国物联网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高端传感器依赖海外市场,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和GMSA统计,2020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1.7万亿,同比增长13.3%;物联网设备连接数突破40亿,同比增长17.5%,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80亿。 物联网市场可分为“连接-感知-智能”三个阶段,虽然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庞大,设备连接数增速较快,但仍处于“连接”到“感知”的过渡阶段。 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神经末梢和数据来源,逐渐向小型、智能化的MEMS传感器方向发展。我国虽然在中低端市场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高端传感器及芯片仍然依赖海外市场。 根据工信部和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中高端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约60%依赖进口,核心传感器芯片约80%依赖进口。其中我国对MEMS传感器的需求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但博通、博世、意法半导体等五家海外企业占据了全球约80%的市场份额。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是由于我国传感器市场起步较晚,在高端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环节都存在技术短板,只在部分环节和部分类型传感器上有所突破,从而制约了国内市场的自主产能。 随着半导体国产替代进程的推进,我国传感器龙头企业在气体、声学、惯性、压力等部分传感器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上取得了一些技术突破,市场份额逐渐提升。 例如,汉威科技自研的气体传感器国内市占率约70%;歌尔声学的系列声学传感器产品国际市占率进入前三;睿创微纳的红外热像芯片的设计与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此外,传感器市场在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中份额并不高,巨头们更倾向于布局“来钱快”的物联网平台和应用市场。 根据2020年物联网智库和中国信通院的统计,目前在物联网产业链中,平台和应用市场的价值占比约70%,而传感器市场只占不到15%。物联网市场的头部企业主要来自工业、网络通信和互联网科技领域,他们在物联网平台和应用市场都有布局,只有苹果、阿里、科大讯飞涉及了传感技术。互联网巨头依靠“云边端”和场景流量优势,在B端和C端都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不只是技术与市场存在的隐忧,作为网络攻击的重要入口,传感设备低防护水平也会威胁数字孪生应用场景的安全运行。 (编辑:黄山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站长推荐



